最近發現自己很大的一個變化是對時間長度的敏感度不斷下降 對比一下高考前的那個寒假的打卡記錄 哪怕余額只剩10天 都覺得還有好多事可以做 有好多事能做完 可以整理完政史地的思維導圖 可以刷掉好幾本必刷題 可以寫好多套數學卷子…但現在假期余額20天 都覺得20天彈指一揮間 做不成什麽事
細細想來 可能有三個原因 第一 雖然大學以後時間驟然充裕起來 但利用程度卻降低了 不是在忙里偷閑 而是在大片摸魚擺爛的時間里見縫插針地學習工作 心中對時間密度的感知能力下降了 想來物以稀為貴 空閑時間也是一樣的道理
第二 現在的生活缺乏量化指標的規束 備戰其實是一個日期計算很容易量化的過程 復習了幾遍課本、刷了多少本題、做了多少張試卷、背了多少個單詞……但現在的生活其實是任務導向的(不如說是ddl導向的×) 全靠個人自覺 習慣性地把任務堆到ddl前趕完 於是便缺失了對按正常速度做完一件事所花費時間的感知 進而無法客觀衡量用寒假的二十天究竟可以做完多少事
第三 就是沒有生活的明確目標 一切都是混沌的 只有一個泛泛的大目標——我要去各地旅行 我要去更好的學校讀書 但未來的不確定性導致其缺乏了明確的按部就班的規劃 在大目標下隨波逐流隨遇而安
srds,現在覺得這種狀態就挺好(´I`)——享受當下,和生活的不確定性見招拆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