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酒店房間的時候,看到一對小情侶在一棵梅花樹下摘花枝。換做以前,大概率會因為他們折斷花枝的行為而嗤之以鼻,今天反倒覺得這個畫面讓人感到開心,腦子里回想起了一句話:「花開堪折直須折」。
這應該得有一個日本的花藝師來講述這個話題。這個傑出的日本花藝師,常常會為了找到一根最合適的花枝造型,而是剪掉很多多余的枝幹。所以主持人問她:那些被剪掉的花枝,是不是就這樣因為要完成一盆完美的作品而被浪費了?花藝師沒有作答,鏡頭給了那盆完成的花藝,她反問道:您覺得它好看嗎?主持人回答是,然後鏡頭又給了另一盆造型完全不同的,別有一番風味的盆景,她又問到:您覺得它好看嗎?主持人繼續回答是。接著又是另一個,主持人還是回答是……看到這里,其實你也能猜到這個花藝師的用意。那些被修剪下來的花枝,也做進了別的作品,但是它不在那件藝術品的主體部分,它變成了陪襯,卻恰到好處地融合進了主題之中。
「那些作品的枝幹都是被剪下的花枝嗎?」
「啊,不是,這些是別的。」
「那原本那些被剪下的花枝呢?」
「被扔掉了,因為它們沒辦法再造型了。」
「啊。」
如果我要詮釋「花開堪折直須折」的話,大概就會用這樣的小場景來表現。我過去很「反感」一類文章,就是將「沒用」硬找到「有用」的論調。就好比是花藝作品里的廢枝,作品已經完美地呈現了出來,但是總有一群人站出來指責那些廢枝是浪費。要不是以前沒有如今這樣的互聯網環境,不然早就有「杠精」這個詞出現了。為什麽一定要去在意那些「廢枝」呢?難道完美的作品就一定要帶上那些節外生枝的存在,才能稱之為完美?
過去我是一個非常在意「過程」的人,大概是因為這個時期,我也是一個總會找各種「借口」逃避失敗的人。我更在意過程,強調在過程中的辛苦,而結局到來之際,我可能早就逃之夭夭,去總結過程中的辛酸了。比起最後的那個作品,我也更在乎看到「廢枝」存在的價值。他們為了這部作品不能就這樣「白白犧牲」了。
去你媽的,作品都沒有看到,就開始擔心那些為作品扔掉的廢枝了。
現在我是個看「結果」的人,在完美作品被呈現之前,它有多少廢枝有多少修剪,都不需要去追問,只有當你真的做出了那個完美的作品,這些廢枝才值得被撿起。只是太多人搞錯了這個前提條件,在還沒有作出成果之前,就開始擔心自己會剪掉多少廢枝。
當然,還有一個更殘忍的事實——是原本用來做藝術品的那根花枝,本就是「無花空折枝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