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伊勢物語》是日本現存最古的和歌短篇故事集,成書於平安時代初期(公元八〇〇年前後)。全書采用虛實結合的手法,以在原業平的30余首作品為基礎,將大量他人的作品疊加到主人翁身上,從而重新塑造在原業平的人物形象。業平生於天長二年(八二五),是為桓武天皇繼承者平城天皇之孫。在原業平於元慶四年(八八〇)逝世,其後二十多年有了《古今和歌集》出現。【此部分詞條由臺灣學者林文月所註】。作品中的主人翁,在熱戀、悲戀、失戀中經受感情的折磨,在父子之情、主仆之信、朋友之義中獲得心靈的升華。作者通過虛化現實生活中的在原業平,表現了平安文人理想的生活態度和情感追求。
聯系到昨天腦海里出現的盛唐故事傳說,魏晉南北朝時期,宋齊梁陳等南朝士民紛紛於現在的南京建都立國,直到楊堅南下以隋的國號統一了泱泱華夏(公元589年)。之後的故事熟悉隋唐歷史的人們應該知道,唐高祖李淵起兵反抗昏庸奢侈的隋煬帝楊廣,使得天下從此進入三百載的民族大團結安定階段。
唐代對於東瀛諸島國的影響世人皆知,有鑒真東渡的大義恢弘,有阿倍仲麻呂(晁衡)和大詩人李白、王維等彼此交相輝映的唱和,直到現代,兩個國家都以唐時代高度發展的文化傳承為傲,但也因此產生某些認識上的分歧。
東海一側政治環境的穩定,對於環渤海圈的新時代建設和發展有著相當重要的歷史及現實意義。憑借海外友好人士對於我們現行政策的觀察與建議,可以更加快速推進中國的良好發展局面,反之亦然。
《伊勢物語》從書店淘來近一年半載時間,卻未能細細辨別其中兒女情長的纏綿悱惻。閱讀本書,似乎能夠將之前翻看《源氏物語》的癡醉略微清醒幾分,更不用提民間對於另一本經典日本文學《徒然草》(又有出版為《徒然草·方丈記》)的喜愛和追捧,從書名就可以看出,這是造詣深厚的古代佛家弟子記錄言行的筆記,與之相符的東方漢傳佛教有許多共通之處,個人認為,幾乎能與《百喻經》這樣的傳世妙品相提並論。
《伊勢物語》的寥寥稀落文字,反襯出《源氏物語》洋洋灑灑的大數量繁言的某些瑣碎之處。考慮屬於別國古代文學經典,能夠賦予的閱讀精力有限,更不是研究日本文化的學人,所以,權作故事粗略過目而已。
如今的年代,國內對於《源氏物語》的一再翻印和出版,未知是否妥當,接受別人文字故事的同時,自然會對傳統的中華文明的特色產生疑問,但是出於兩個國度彼時你追我趕的文化交融狀態,如何區分其中屬於各自民族的精彩,應該是以後的學者們進行學術研究著力要解決的問題。
要是下一個更加貼切的定義,梁朝時候的《昭明文選》,可不可以拿來與之進行一個相得益彰的參考?可惜的是,家中未曾購得昭明太子精心編製的這部詩文集,是為憾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