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非第一人稱悲劇故事」或稱「第三人稱悲劇故事」,是一種將他人的悲劇故事移情給自己的過程,總是用別人的悲劇故事來警示自己或是來證明自己的生活還湊活;而「類第一人稱悲劇故事」,是一種並非自己親身經歷的悲劇故事,但當事人為了證明自己理解了故事、或是為了同化自己與當事人的屬性,從而讓這個悲劇故事也像是自己親身經歷一樣。
簡單來說,「非第一人稱悲劇故事」指的是那些道聽途說,總是談論起別人悲劇故事的三姑六婆;而「類第一人稱悲劇故事」是那些在節目錄製現場只要哭得足夠大聲,就能拿到一份加雞腿的便當的「群眾演員」。
今天把最後一種悲劇故事也聊一聊,即「第二人稱悲劇故事」,也就是字面意思,是你覺得別人,或是別人覺得你就應該正在經歷某些「悲劇故事」。
我記得小學的時候,班上有一位同學的媽媽跳樓自殺了。這件事當時還算鬧得很大,加之小學又都是一個片區的孩子,所以這個消息很快就有鼻子有眼地傳播開了。因為正值周末,轉周上學時,大家都通過彼此的一個眼神確認對方知道了這件事。
周一當天,那位當事人並沒有來上學,這讓大家更「激動」,原來這件事真的就發生在了自己身邊。於是乎,班上就有幾個女生組建起了小分隊——我現在應該稱呼她們為「喪務委員會」,她們開會決定,如果第二天那位當事人來上學,大家一定不能說些容易刺激到她的話,比如在她面前提起「媽媽」這個詞等等。
「喪務委員會」其實很有煽動力,因為是幾個女生組成的,她們對於情感的渲染和拿捏又非常到位。所以很多同學都同意她們的安排,認為這是自己應該為這位喪母之痛的同學做的「善事」。
不僅僅不能提「媽媽」這個詞,她們還羅列了諸多規矩,但由於我並不是「喪務委員會」的成員,所以我並不知道她們把自己自我感動到了怎樣的程度。總之,我們必須把當事人當成是一個正在經歷悲劇故事的人——而且還是內心脆弱到、會因為另一個同學提起自己的媽媽、而哭著跑出教室、自己一個人在學校操場角落默默流淚、嘴里呼喊著媽媽快回來的悲劇故事主角。
說著說著,「喪務委員會」的同學倒是自己感動得哭起來。
結果等到第二天,當事人跟「沒事」一樣來上學,「喪務委員會」便開始了她們的聖母演出。倒是我這種人完全不遵守規矩,也當成沒事一樣,跟當事人繼續保持著正常的同學關系。
她當然能看出那些刻意想要避免和她說起任何「可能刺激到她的話題」的同學,只是她也不能說什麽——這是個悖論,他們越是處處規避「禁忌」,就說明他們把這個悲劇故事里的細枝末節都了解得清清楚楚。(比如一部完全規避了所有辱華成分的漫威電影,是不是就反而證明它辱華了?)
下課的時候,當事人扶著欄桿看著樓下操場發呆,大概是想透口氣。這時,「喪務委員會」非常緊張,說得趕快把當事人從欄桿邊上「救」下來,因為這個場景會讓她想起自己媽媽跳樓的模樣,她會不會在當下想不通也做同樣的事。我看著那幾個憂心忡忡、越說越像真事兒的「喪務委員」,從鼻腔里擠出了一句罵人的臟話:「日你媽你們有你媽的毛病嗎?」
因為這句罵人的話,我也被舉報到了老師那里。當然,老師聽完我的辯解之後,她並沒有責備我,而是叫停了「喪務委員會」的工作。自此,再也沒有人把那個遭遇了喪母之痛的當事人再當成「悲劇故事的主角」了。至少我不是刻意再規避,而是禮貌性地會避諱一些話題,除非是當事人自願交流的。
我們並不能說「喪務委員會」所做的對別人好,是一種自我標榜,但是他們確實能從這種「對別人好」的遊戲之中,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和自我感動的高潮。他們或許是真的在關心別人,但這種關心極具入侵性,為了讓這種「入侵性」更加地合理,便給當事人安上了「第二人稱悲劇故事」——
我覺得你很可憐、我覺得你應該被保護、我覺得你的人生失去了我就沒有人再這樣地關心你了,所以我對你做的都是為了你好、我不會傷害你——所以,你不能傷害我。
「所以,你不能傷害我」,使得這種「我對你好」的遊戲形成了一個完美的閉環——我對你好,時時刻刻在操縱著全局,想讓你服從我的「善意」,是因為我不想你有任何可以傷害我的可能。因為我對你做的都是好的,我把責任都提前規避清楚。如果再出問題,那你就不能再以存在瑕疵的方式來怪罪我。
舉個你身邊一定會有的例子。你可以試著搜尋一下這樣的人,他們總是表現出極大的「善意」,對誰都可以表現出關心的姿態。但是當他們確實因為一件事做得不夠好,或是做錯時,人們指出了他們的「錯誤」,他們會瞬間變成一個受害人的身份,沈默不語,就好像全世界辜負了他一樣。
變成「受害人」身份,把自己放回到了「類第一人稱的悲劇故事」角色之中,等於給自己套上了一個絕對防禦的外殼——我都已經道歉,你還要我怎樣啊!
當你意識到對方陷入到了一種自我保護的狀態,只要他們擁有足夠多的道德綁架資本,就自然會讓你把自己對號入座進「施害人」的角色,當你不得不以更低身份跟他們再交流時,他們便會用「第三人稱的悲劇故事」作為引子,用來證明自己之所以會對別人好的原因,是因為他看懂了「第二人稱的悲劇故事」。
「我沒事,我只是想要為大家著想。我看見他因為經歷這些也很難受,而且他給我說其實你也覺得很難受,所以我也很擔心你。」
解讀一下:
    我是為了大家好,大家沒有覺得我錯我就沒錯;
    他也正在經歷這樣的難受,所以你也應該在這樣的悲劇之中;
    是他給我說你很難受的,所以並不是我理解錯誤;
    我關心你,就算關心錯了也是在關心你,我有什麽錯;
自此,一個完整的人物形象出現啦!
事實上「類第一人稱悲劇故事」、「第二人稱悲劇故事」和「第三人稱悲劇故事」是集於一種人的「才能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