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越不正經的標題越是說正經事兒」的欄目好久沒有出現過了。今天的不正經還是跟感情相關,當然,我也盡量會在結尾部分給掰成嚴肅正經的課題。
標題所示的場景,我大概率覺得是個網絡用梗。畢竟現在越來越多人知道,所謂的微信截圖,甚至是微信紅包的發放與領取本身都是可以通過軟件偽造的。
我之所以覺得這段對話之假,是因為沒有人在吵架的時候會用文學修辭來陳述觀點——當粉筆字那樣抹去。這樣的對話只可能在文學作品中出現,再劣跡一點,就得上「一個破碎的我怎麽拯救破碎的你」這樣的對白了。
但不得不說,整段對話排除掉那些故意想要引起性別戰爭的部分,其實結尾的那句話真的是點睛之筆,在離譜中又透露著一絲絲的合理性——確實,出軌只有零次和無數次。
算上之前的「感情如果拷問」題目來看,「如果男友嫖娼碰見女友本人算出軌嗎?」明顯要困難很多,因為「如果我們沒在一起你遇到我會跟我出軌嗎?」「如果我和閨蜜互換靈魂,你會選擇我的肉體還是我的靈魂?」「如果我變成昆蟲你還會愛我嗎?」三個「如果」幾乎都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。但今天的「如果」雖然說很離譜,但如果真的發生,又是另一種現實意義的樂趣。
所以,別把今天的「如果」當成是一個感情模擬問題,而是另一種真的可以被感情調解節目當作劇本的橋段,男女雙方在「愛」前面盡職盡責得離譜,但又在討論些非常現實的感情觀。
當然,如果男友嫖娼嫖到自己的女友,這種離譜的劇情里又透露著巧妙的「合適」,正如中國有一句說起來不那麽好聽、甚至更多時候是用來嘲諷用的俗語——什麽鍋配什麽蓋。
但這里面又有一個非常嚴重的邏輯bug,男友要嫖娼和女友出去做外圍,本質上是沒有任何邏輯關系的,甚至連共生關系都不算。他們可以獨立存在,但為什麽人們在評價他們的時候又會放在一起討論呢?甚至可以用另一方的「過錯行為」來解釋己方的「過錯行為」?
我大學的時候,幫人處理過一起感情糾紛。其實很簡單,就是男生A知道自己當時的現女友B和她的前男友C其實沒有斷幹凈,莫名其妙地就成了一個三角遊戲。其實這沒什麽好糾紛的,知道了就分手,比一直扯著要好得多。
但畢竟是兩個男人的自尊問題,所以他們寧願僵局,也沒有一個人說自己退出的。為了從道德上也獲得勝利,A開始在學校里散布B的流言蜚語,說她是一個水性楊花的女生,在跟自己談戀愛的時候同時還保持著和C的不潔關系——但這種被戴綠帽的劇情本身沒有什麽特別的,所以大家就聽聽就忘。
為了製造沖突性和戲劇性,A開始對外公示女友B事實上還有很多跟其他人有染的證據——這就是我參與的部分,跟誰有染的證據其實是我幫他收集到的。但是我在交給他的時候,也非常嚴肅地告訴他,如果你要用這些「證據」,你就要承擔一個後果——無論這些「證據」是不是真的,只要說出去,就會有另一種「可能」來平衡你們三個人之間的矛盾,我沒辦法預估這種「可能」是什麽,有可能是引來她那些曖昧對象的殺身之禍,也有可能是他自己也被卷入謠言之中。
他還是公布了這些消息,確實,那個女生同時也有好幾個「舔狗」。讓「舔狗」彼此知道對方的存在,其實是對「被舔者」最厲害的懲罰,因為這個人會在一瞬間失去她所有的舔狗,同時還會成為玩弄感情的眾矢之的。
失去「舔狗軍團」的女生,回到了最初的三角關系之中。而這三角關系為了達成某種微妙的平衡,開始有了自己畸形的發育。
女生開始散布男友A性能力垃圾的消息(是不是真的不太好說),然後A成為了學校里被嘲諷的對象;接著B宣布和A分手,一定要對外宣稱是自己甩了自己的男友;但是C成了那個道德低窪,因為他明明和B分手了還和B保持不潔關系,所以C站出來澄清,說自己和B只是炮友關系,是B來邀請自己的;結果一時之間,整個三角關系趨於崩潰,但又被一大堆真假消息維系著最後的平衡。
最終,三個人都在這場鬧劇之中,獲得了屬於自己的滿身箭矢——A是一個性無能;B是一個水性楊花的人;C是一個分手之後還要和前女友打炮的渣男。
我給A的「證據」是真的嗎,當然是真的。但在當下我不能對它做任何的保證,因為真真假假對於接下來的劇情沒有任何的意義了。因為這場感情的天平遊戲,本就應該在最初那一刻就斷開,但是他非要玩下去,甚至還把自己放上了那個根本沒有勝負結果的天平之中。
回到最開始的那個「梗」,男友嫖娼遇到了在做外圍工作的女友。這種狗血劇情又有合理的部分,是因為它在故事內部就達成了某種「平衡」,男人嫖娼和女人做外圍,他們兩個是毫無相幹的內容,但是當放在一起時,就符合了中國人心里的那個「平衡」——什麽樣的鍋配什麽樣的蓋子,這種男人也只配有這種女人,這種女人也必然會遇到這樣的男人。
以至於,很多人會把這個公式提前,提前到事情還沒有弄清真相之前。
丈夫出軌了——妻子肯定也有問題,不然丈夫不會出軌;妻子有外遇了——那肯定是自己的丈夫能力不行啊;唯獨一種平衡,大家找不到任何瑕疵,但又沒有任何的輸贏可言——那就是丈夫和妻子各玩各的。
這套公式甚至還會用在「被害人」的身上:女性被強奸——那一定是她穿得太暴露了;男同性戀在學校被霸淩——那一定是他是個變態到處去勾引男同學。反過來,這套公式也能用:比如兒子賭球花光積蓄購買彩票血本無歸自殺身亡——母親帶著花圈前去彩票店鬧事,兒子沈迷賭博跟彩票店有直接關系。
我把這個「公式」稱之為「劇情道德平衡」。它最早應該出現在各種「爽文」之中,即當事人在道德不對等的劇情里,通過努力或受到懲罰,最終獲得道德上的勝利或慘敗。但同時,為了讓這種編撰的故事更加平衡和「真實」,往往獲得道德勝利的一方也會有一定的損失,而這些損失充滿著哲學和教育意義。
比如男友嫖娼,遇到了做外圍工作的女友。它們內核是一種平衡,男女雙方都存在道德上的問題,以至於二者在都有問題的道德天平上形成了「平衡」,這種平衡就有了話題性與爭議性——因為它們不可能有對與錯之分,但讓「二極管」來思考這個問題時,他們一定會找出這個話題里的對與錯,從而激發論戰帶來話題流量。
同樣,在一個責任明確劃分的道德故事里,受眾會自動為其填補滿空缺的「劇情道德平衡」。原本恩愛的夫妻和平離婚,這並不是極具沖突性的劇情。所以旁人會為這個劇情自動補充各種各樣的劇情,「肯定是老公出軌了」——但這不是平衡,如果僅僅是老公出軌,劇情的道德是不平衡的——所以「我聽說老婆也在外面亂搞」——「你看你看,真的是什麽鍋配什麽蓋啊!」
英雄要獲得最終勝利,他「必然」會有失去;成就之人在取得成就之後,他「必然」會得不到全部;幸福之人在取得幸福之前,他「必然」要接受幸福的不完美。
當人們陷入到這套公式之中,便開始用它去對比那些他們得不到的「好」,非要從中揪出那些藏在「好」里面必然存在的「壞」。而這種劇情上的道德平衡不會讓對方損失任何,也不會讓自己得到得不到的所有,但至少這些人自己心里贏麻了。